在人们的印象里,职业规划总是围绕个人兴趣、气质、能力、健康、组织需要、竞争者职业倾向、个人能力、就业机会、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综合考虑,却很少有人把家庭的财务状况和经济现状列入考虑范围。其实,个人的消费指数、经济状况、个人贷款等情况都会影响到职业选择,做好理财规划,对职业发展是有力支持。
那么,怎样把职业规划和理财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?记者采访了友邦保险代理人唐雪峰。刚刚荣获首届"全国十佳网络保险代理人"称号的唐学峰不仅擅长保险理财,而且即将成为专业的"职业规划师",对两方面问题都颇有心得。他结合一个案例,给记者讲述了他对职业规划和个人理财的见解。
案例:
David今年29岁,在一家公司任销售主管,月收入稳定在6500元左右。2年前买房,目前每月需要还贷4000元。妻子刚生完孩子,正在寻找工作。
最近,一家人才中介公司找到他,说有家公司愿意聘请他担任销售经理,月收入约8500元左右,若业绩优秀还能加薪。David看中了这个薪水提升机会,欣然答应跳槽。虽然是同行业跳槽,有很多经验和资源可以共享,但是由于客户开发工作需要几个月、团队适应有个过程,David跳槽后3个月的工作业绩不良,受到上司的指责,没过试用期就被炒了鱿鱼。妻子求职不顺没有稳定收入,股市阶段性大跌导致David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几周内缩水30%,每月的房贷压力,再加上David的大多数家庭资产都固化为房屋以及长期国债,短期内难以兑现,一时间David捉襟见肘,资金无法调动。
因理财欠妥而导致的后果,让David一筹莫展,最后只能随便找了份工作作为临时过渡。
分析:
虽然David还处于职业探索阶段,职位收入并不算高,但职业变化的机会成本也较低,允许跳槽、进修培训,甚至转换行业,寻找符合自己的职业定位。但是David此刻有巨大的房贷压力,以及妻子事业不稳定、孩子刚出生,家庭经济压力较重。此时转换职业风险较高,一旦跳槽失败,就会引发家庭经济危机;若匆忙找份工作,更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。
一般的职业生涯理论认为,职业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遵从职业发展规律。比如24-30岁属于职业探索阶段,职业人可以频繁跳槽来寻找适合自己的"职业锚";30-35岁属于职业建立阶段,职业人应该找到"职业锚",并寻求安定稳固的发展;35-50岁属于巩固维持阶段,职业人的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,并努力维持既有的成就与地位;50岁以后属于职业衰退阶段,职业人面临隐退,注重发展新的角色,寻求用不同方式来替代和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|